老鹰 发表于 2021-6-6 07:00:12

【甘清仁大师特约】 道在你我生活间之一“做七”



【甘清仁大师特约】
道在你我生活间之一“做七” 道教在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全民信仰的宗教,是中国的本土文化。只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,就像我们每天习惯于餐桌上的美食豆腐一样,它就是淮南王刘安求仙问道时的产物。豆腐之于生活,正如道之于中国人,百姓日用而不知。我们只有细细咀嚼,才能品味出其中恬淡自然的真谛。道,就在你我生活之间。    时下,在一些农村,每逢丧亊,都盛行请一班道士模样的人士,为死者举行“斋醮” 活动,一般常见的是打醮、做七。什么是“做七”什么是“做七”,对于这个知识问题,笔者专门釆访龙圩区龙圩镇百福堂道家传承人甘清仁大师。笔者:甘大师你好,时下,在一些农村,每逢丧亊,都盛行请一班道士模样的人士,为死者举行“斋醮” 活动,打醮、做七。请问,什么是“做七”?甘大师:你好,“福生无量天尊”。“做七”,就是传说人有七魄,死后每七天散一魄,所以每七日给以一次大祭祀,名叫“做七”。“头七”、“二七”是较简单的,至亲的人聚在一起,向灵前拜奠后,聚会吃饭。   “三七”就很隆重了,灵前陈列各种祭品,多是死者生前喜爱吃的、用的,还有纸扎的房屋,纸人、纸马、纸轿、纸汽车。生前好友、至亲至戚都前来拜祭,大摆筵席有至几十桌的。晚上做水、陆道场,请道士给死者念经做法事超生,香烟燎绕,红鱼清罄,诵经直至通宵。 “四七”只举行简单拜祭。“五七”是外嫁女做的,也设道场诵经,规模大小就要看婿家经济情况。“六七”也简单,“七七”则宴请邻舍。“七七”过后,撤去灵堂,丧礼结束。什么是“打醮”笔者:甘大师,“打醮”又是什么呢?甘大师:“打醮”是一种古老形式,均源于道教。道教仪式,除了日常的早晚功课,还有大型的功德法事,统称为“斋醮”。“斋”就是齐,祭祀之前,整洁身心;“醮”就是设坛修建祈禳法事。道教斋醮又可区分三类:黄箓、金箓、玉箓。黄箓,专用于超度亡录;金箓,除了超度外,还包含延寿受生的内容;玉箓,专用于消灾祈福,祈求国泰民安。道场以天为计,有一、三、七、四十九天不等。道教从一开始形成,就从事或参与葬礼。以后道门葬礼,就成为中国民俗的一部分。中国人重视养生送死,而民间以及上层社会,都有一些带有宗教性的仪式。其中主要是让亡灵得到安宁,同时要人鬼分途,死亡的阴影不再笼罩活人,保证活人的平安。同时,古人又重视死者的亡灵能够上天堂,与诸神和先祖同在。西汉文帝时下葬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中,有引导妇人即墓主过一桥走向天堂,前有一人奉献一盘,盘中盛金丹的场景,可见当时人已经将亡灵升天与方士 (即道教的前身)的烧炼金丹、服食成仙的观念结合在一起。这些都是后来道教葬礼形成的重要观念基础 。甘大师:早期道教教派主要在民间活动,所以参与民间的葬礼几乎是个中应有之义。比如墓门解除(一种为死者墓室举行的法术仪式,意在使人鬼分途,同时也包含镇墓功能),解除复连(使造成死亡的厄运和晦气不干扰活人),都是经常性的活动。以后在发展中,葬礼的内涵逐渐突出孝的主题,强调经过道士作法,使亡者早升天堂,使已亡的祖先早日脱离幽冥之苦。这类活动,很早就成为民间常行的风俗。唐代玄宗时规定,不准士庶之家平时与僧尼道士往来,但在家中的吉凶需作斋时,先於州县陈牒通知寺观,才能准许前往。可见,凶事用僧道,在当时早成风俗。甘大师:道门的葬礼有相当完整的仪式,不过在民间施行中,渗入了许多民间的因素。道教的葬仪,严格来说,属于斋的范畴。不过从宋以后,醮的影响超过了斋法,人们习惯上也称它为打醮了。无论是道门人士化去, 还是为一般信士亡过,都有相应的斋醮。比如,全真龙门派祖师邱处机化去后,门人为之举行灵宝黄斋仪。《红楼梦》第十三回写到秦可卿死后,择准停灵四十九日,既请了一百另八位僧人诵经,又请了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醮。当然那里描写的是贵族之家的排场,一般民众,或到宫观中打上一两场醮,或请道士上门做法事,比较多的是做七,即逢亡过后每七天做一场法事,从头七做起,多的做到七七,一般的做到五七,都是常有的事 。 道教在民间丧葬习俗笔者:甘大师,为什么道教如此重视民间丧葬习俗呢?甘大师:在明代,朱元璋重视道教在民间丧葬习俗中的地位和影响,但认为应当制为定式。所以他让人编纂《大明立成玄教斋醮仪》,并且亲为撰序,称:“官民之家,若有丧事,非僧非道难以殡送。若不用此二家殡送,则父母为子孙者是为不慈,子为父母是为不孝,耻见邻里。”这位一度做过和尚的皇帝知道民间用佛道二教送葬的习俗根深蒂固,所以制为定式,以加统一,并且由之推行孝慈的宣传。笔者:谢谢甘大师的教授,长知识了。甘大师:谢谢你的釆访。“福生无量天尊”。 龙圩镇百福堂地址:梧州市龙圩区吾达商业文化街8~12号道家传承人甘清仁:13457419115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【甘清仁大师特约】 道在你我生活间之一“做七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