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鹰 发表于 2017-7-27 21:39:39

梧州德旺集团特约 【老鹰讲古】 梧州浮桥历史



梧州德旺集团特约【老鹰讲古】梧州浮桥历史

今年是梧州建城2200多年,是历史悠久的城市,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!这几年城建快速发展,在不同时间、不同角度的梧州老照片,见证着梧州的变化,特别是一些很多老梧州都没见过的老照片,更是大开眼界。历史是一面镜子,可以了解过去,原来以前梧州是这样的。 话说我们面前的桂江,在梧州又称抚河,把梧州市区分为东西两片。在1969年桂江一桥建成通车之前,河东河西的交通往来,主要靠浮桥。欲知梧州浮桥前世今生的来由,快嘀担好櫈仔,霸好位,请听:“梧州人的浮桥情结”。 浮桥历史 梧州桂江浮桥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。明朝梧州曾一度是两广的政治、军事重镇,桂江两岸及西江南岸的塘源一带都驻有重兵。为了方便往来,成化七年(1471年),梧州总督韩雍在桂江口河面上建造桂江浮桥。考虑到洪水期间桂江“夏潦秋霖,溢为逆流,冲激相荡”(苍梧县志卷六)的特点,用生铁铸造4条铁柱,每条长630厘米,直径25厘米,重约3吨,分16段铸接而成,柱顶有镇桥兽蝶,分立两岸。浮桥吸收了铁索桥的长处和优势,铁柱露地面近一丈,以铁链相连,以木船56只系于铁链上,每隔2.6米系舟1只,每只宽3米,用木板覆盖舟上,两边列木栏作扶。这样,铁柱系铁链,铁链系木船,连成浮桥贯通河西三角嘴。这是梧州历史上最早的浮桥,一直沿用数百年,清同治年间才废毁,唯存铁柱4条于两岸,铁柱码头亦因此而得名。2013年,4条铁柱移置珠山市博物馆前一侧,供游人观赏。 其实在西江上,还有一条苍龙浮桥,位于城东5公里外的西江上,系龙洲下,牛金石之上。明万历二十三年(1595年)冬,总督陈叶、巡抚戴耀、巡按黄纪贤,造舟142只,横截系桥,两岸立有铁柱及牌坊。该桥约于1644年拆除。使用了49年。 抗日战争时期,为适应军备需要,国民政府第六路军也曾在梧州抚河上架设军用浮桥。 过桥趣事    讲起梧州浮桥好多年轻人都没有人知道,但是在五六十年代梧州人最熟悉的就是桂江“抚河”浮桥了,桥东位于原牛屎码头,桥西是角嘴码头。桥长227米,桥宽6.7米,用木船60艘连接成桥,另宿舍船2艘。桥面原来是一字平排的,定时撑开三几艘桥船,可让上、下航的客、货运船只通行。    后来就将一段桥加高成拱形,让一些普通船只可以自由通航,遇到大船要经过即要撑开一个活动船墩方可通得过,船多的时候就要排队等候啦,碰巧有过桥的你就要耐心地等待了,上班、上学的眼看快要迟到了急也没用,突然遇到下雨而你也没带伞的那你进退两难只好做个“落汤鸡”算了。       浮桥有太多的情结,冬天过桥,我们都会缩着脖子慢吞吞地走,夏天就不这样了,特别是中午太阳热辣辣的,江面上也是阳光的倒影白花花的刺眼。七八月份天气热的时候,中午的太阳晒得木板就像现在的铁板烧。木桥面烫得厉害,特别是板上的结子,有油,太阳晒得更是滚烫。很多人连跳带窜地跑过去的。    梧州这小城临江濒水的,夏天过桥,过河的人先把脚伸到江里凉快凉快,然后在滚烫的桥面上象神行太保似跑奔而过。胆小的,桥摇摇晃晃的,想跑又怕掉到江里,只好咬着牙一颠一颠地过去。站在桥面饱受上煎下烫的滋味啦,当时的经济低微,买不起鞋,大热天的好多学生都赤脚返学的,那么你就自然在滚烫的桥面上跳起“赤脚舞”来了。(以前夏天里是好多中学生赤脚返学的,这是见惯不怪。) 开桥趣事 当时水上交通繁忙,南来北往的船只穿梭于江面上。而横卧于桂江之上的浮桥,就成了众多船只过往的障碍。于是,就有了浮桥「开桥」这一独特的放行船只方法:每天上、下午,浮桥都会定时开桥,即先扳起桥中间的几块吊板,撑开几只木船,腾出一段空间作为闸口,让在此等候多时的船只通过。 浮桥「开桥」前,护桥工都会先「铛、铛、铛」敲钟发信号。接着,我们学生哥都会小跑起来,争取在「开桥」前通过要移开的三艘活动桥船,不然就要再等半个小时才能过桥。 而浮桥靠近河东的一段桥则被改成拱形,让一些较小的船舶不用等待「开桥」就能随时通行。    1969年,浮桥在梧州大桥建成后,便迁移到莲花山码头;1971年,又再迁移到富民码头。1989年,抚河浮桥被撒,随桥而生的浮桥管理处也被撒销了。梧州人的浮桥情结也只有在回忆中了。 现在又何处能体验行走梧州浮桥的怀旧心情呢……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梧州德旺集团特约 【老鹰讲古】 梧州浮桥历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