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鹰 发表于 2018-6-15 21:25:57

【金旺牛杂店特约】 老鹰讲古 〈十五〉 话说当年倒水牛圩


【金旺牛杂店特约】老鹰讲古〈十五〉话说当年倒水牛圩

夏日的一天下午,鹰叔与几个初中同学聚会,在微信上大家就不约而同地说,“食牛杂”。鹰叔义不容辞地做了一次向导,从河东出发,驱车十多分钟,来到河西龙骨冲口,只见十字路口的一间铺面,铺面门头上,一块醒目的广告牌,上书“金旺牛杂店”。“金旺”两字,同学们非常中意,走进【金旺牛杂店】,牛杂的香味香飘四溢,香味直冲大家的味觉神经,馋人的牛杂味道,锅里沸煮泡着牛肠、牛膀、牛肺、牛腩、牛心、牛百叶、牛肚、牛脆骨等,同学们难挡诱惑忍不住了,大家坐了下来,迫不及待地先来一碗牛杂,连汤带杂一气吃完。   “鹰叔,你真行,为我们找到符合我们口味的牛杂店,好像我们大家又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北街口街头食牛杂,真是酣畅淋漓,不胜快哉。”     讲到梧州【金旺牛杂店】,街坊没有一个人不知道的...说起喜欢的梧州街头美食,那肯定是少不了牛杂的!为什么梧州街头有咁多牛杂店呢?鹰叔带大家穿越时空回到30年前的倒水牛圩了解一下吧……
乡土风情 “哞哞”声的牛叫声、讨价还价声、运牛汽车声响彻周边方圆几公里,人声鼎沸。倒水镇是长洲区的一个商贸重镇,全镇集贸市场总面积5800平方米,圩镇距梧州市区25公里(水路为28公里),逢三六九日为圩日,历史上,倒水周边地区均无公路相通,倒水成了交通要塞,是附近京南、长发、狮寨、岭脚、人和、夏郢等乡镇人们买卖耕牛的中转地,造就了倒水牛圩的名气。特别是在1988至2000年间,倒水牛圩已成为桂东地区较大的耕牛及菜牛集散市场之一,闻名两广。每圩成交量一般达到200头左右。随着交通的便利,牛的交易门路增多,且各地养牛量减少,倒水牛圩于2005年关闭。
自古以来,耕牛是农民耕种农田的最得力帮手,因此,农民对养牛十分用心,“视牛如友”。1949年,倒水耕牛存栏4651头。1955年末,倒水镇耕牛达5946头(其中有水牛5354头,黄牛592头),为解放后倒水镇耕牛拥有量最多的年份。1982年到1987年,耕牛发展很快。1985年,倒水镇耕牛存栏发展到3422头。
倒水牛圩
倒水“牛圩”在圩镇边上,“牛圩”空地上,有很多上木桩牢牢地立在泥地上的一片树林子里。不知情的还以为是练武的练功桩。轻捷的脚步踏踩在一根根桩柱上,手舞拳弄,身影矫健如飞。好多娴熟精湛的武功往往就在这些桩柱上练成。难道眼前的这些树桩也是练武用的?其实这不是练武场,是拴牛木桩,最多时这些树桩和这片林子里拴着三百多头牛。场面可热闹呢。倒水镇当地人称之为“牛圩”。倒水“牛圩”成立于何时,圩上的人也说不清楚,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已存在了。开始时只是交易耕牛,邻近村庄的农民要出卖自家的耕牛,就将牛牵到圩上来,拴在公路边的一片树林子里,这样牛就能避免太阳晒,人也能遮荫。牛是农民的命根,牛与人的感情就像父子兄弟一样,无论能否卖出去,农民与牛始终都难舍难分,即使成交了,看着买主将牛牵走了,牛主人常常都流眼泪。默默看着牛一路哞叫着远去,心里很不好受。倒水镇上的农民在自己的耕牛被买走时,都要将原来的那根牛绳解下来带回家,让买主自己套上一根新牛绳。改革开放后,倒水镇牛集更加繁荣,不但倒水当地人将牛牵到这里交易,周边的京南、长发、狮寨、岭脚、人和、夏郢等乡镇的农民也来倒水“趁牛圩”。“ 倒水牛圩”名气越传越远,狮寨的农民也将家里养的牛赶到这里交易,那边的农民,凌晨一二点钟就开始出发,有的甚至半夜就起程,要步行好几个小时,到第二天早上才能到达。听说很多人都自带干粮和喂牛的草料,在路上解决饥饿。有时牛贪嘴,要叼吃路边的植物,主人怕误了时间,又是吆喝又是鞭抽,扬起的手却始终舍不得用力。晨星、露水、烈日、干渴……这是一条怎样的人与牛坚韧跋涉的漫漫路途。在圩子的西边,还有一块空地,是专门用来试犁的。农民买耕牛,是用来犁田耙地的,好不好使,听不听唤,至关重要。于是在购买前先将牛牵到那空地上,套上牛轭和犁耙,先试一试。于是每到牛圩日,早早就有人将牛轭和犁耙搬到地头上。据说试犁时,因新买家与牛不熟,不懂牛的禀性,常出现牛不听使唤,甩掉犁轭和拉着买主狂跑的可笑事。
“牛中” 经纪牛圩中,穿梭着一群特殊的人,他们不卖牛也不买牛,却专门帮牛“看相”,一头牛身价几何,全靠他们一张嘴决定,他们就是牛中介,民间俗称“牛中”。倒水镇牛市成交十分活跃,每个圩期都成交二、三百头。而最活跃的应该还是那些牛经纪(当地人称之为“牛中”)。无论买主还是卖主,都有自己的经纪人,这些经纪人在买主与卖主之间穿行,谈价钱,比手势,说的都是“暗语”。“牛中”出的每一个手势,卖家和买家都看不懂,“牛中”说的每一句暗语,买家和卖家同样也听不明白,只有他们这些行中人才能领会,这是他们的行规。“牛中”因而成了牛市上最迷人的一道风景。每逢三、六、九牛集交易日,倒水镇上就有不少小孩子跑来看“牛中”那无声的暗语表演,如痴如醉,却始终无法破译。“牛中”,即相牛师。过去,在交易市场内一般都会沿袭“买牛卖牛不过磅”的传统,相牛师一手撮合买卖。牛的重量、体格、价格依靠“牛中”目测估算,只要买卖双方成交,“牛中”就能赚到一头牛数元钱手续费。由于“牛中”职业的特殊性,相牛的“学问”需要长期积累,许多“牛中”的相牛技术通过拜师学、长年跟从师傅相牛学来,但是也有自学成才的例特。“牛中”主要靠观牛脚、敲牛背、摸牛肚、目测牛体长等相牛程式,便能看准一头耕牛的大体重量,如果是母性牛,“牛中”便要从是否“好生养”“旺主人”“好力气”“吃苦耐劳”等方面考虑牛的价格高低,他们都是必须具备一双慧眼才能在这一行业混下去的。“牛中”,说白了就是帮卖家推销,帮买家挑牛的人。因此,两碗水要端平,不能偏袒任何一方。在耕牛市场,“牛中”很好辨认,他们手中往往拿着一根木棒。因为总是拿着棒子,民间也有叫他们‘牛棒佬’的。”而且待他们谈定价格后,牛贩子便给卖牛农户1至20元不等的订金,一旦农户接过钱,就表示牛已经卖给他了,即使有人再出高价,也绝不允许反悔。牛圩卖的不只是牛,还有“诚信”。据说当时做牛中(牛经纪)和牛户是比较辛苦的,每天凌晨二三点就要起床在码头等侯,把牛集中由两至三个人从十多公里将牛只赶到的牛圩里。刮风下雨亦不停歇,风餐露宿非常艰辛的。 原来一个“牛圩”隐藏着这么多知识,可惜已经见识不到了!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【金旺牛杂店特约】 老鹰讲古 〈十五〉 话说当年倒水牛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