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鹰 发表于 2019-3-29 10:11:42

【老鹰讲古】 为什么把扫墓称为 “拜山”、“行青”



【老鹰讲古】为什么把扫墓称为“拜山”、“行青”清明作为节气,始于战国。起初,它与墓祭没有什么关系。扫墓原本是在寒食节,用以纪念春秋晋国名臣介子推,到了南北朝时期逐渐演变成“寒食祭祖”的习俗。由于寒食节与清明相隔很近,人们常将扫墓战线拉到清明。于是,到了唐朝,唐玄宗干脆将清明和寒食节打包,定为国家法定假日,以便出游扫墓。关于清明节的知识,你以为你都全部了解了吗?其实还有一些知识,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,是时候涨姿势了!清明节又叫踏青节,在仲春与暮春之交,即是冬至后的第104天。是中国传统节日,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。讲究“慎终追远”的粤地人们就要为自家的先人进行扫墓等祭祀记念活动。由于时值清明,先人的墓地多在郊外山地,所以在岭南地区将扫墓称为“拜山”或“行青”。有一句粤语方言:“有咩嘢留番拜山先讲”。由于在先人的墓前焚香祈祝的时候百无禁忌,可以畅所欲言。这一句话表面上“拜山”时可以“有碗数碗,有碟数碟”。其实,此话背后有两种隐藏意思。一、是暗喻发言者所提出的要求不合理,是说鬼话。二、不想听发言者说话,有事情就留着跟自家祖先汇报。最早关于拜山的传说是皇帝到泰山祭天,后来又传说舜巡祭四岳(泰山、衡山、华山、恒山)。统治者和民间的泰山崇拜各有各的说法。统治者崇拜泰山是因为它兴风雨、主水旱,还能与天相通。但民间认为,泰山山神掌管冥府和人间生老病死,中国人死后都要魂归泰山受他管治。广府人在这上头更加讲究。例如清明节扫墓,岭北叫上坟,广府人为了避开“坟”、“墓”二字,婉 称为“拜山”。把扫墓叫做“拜山”显得更古雅,“山”字的古义之一便作 “坟茔”解,如今风水师仍然称墓地的坐向为“山向”。
土葬习俗中,灵柩送到墓地后,风水师须用罗盘定出山向,挖好墓穴,择吉时落葬,死者方能入土为安。广府人拜的“山”分两种:一种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内的祖 辈,叫“家山”,拜祭家山叫“家祭”;另一种是对宗族祖先的拜祭,叫 “祭祖。
在岭南,由于山多,民间的墓地必安在山腰,面向山下,故拜祖宗必同时“拜山”,这也是有根据的。所以旧俗把“祭墓”,“扫墓”,婉称为“拜山”,有一定的道理。对于清明节扫墓的叫法,各地还有不同,如:扫坟节、鬼节、冥节、死人节、聪明节、寒食节、踏青节……都是指的清明节,古时候也叫三月节。广府人习惯上,新立的墓第一次祭扫不得过“春社”。从前祭墓,分春秋两季,大都以春祭者为多。春季举行的,躲在春分至清明前后,也有在春分前的。只是春分、清明之间,农事紧迫,也有提前到元宵节前后的。清明节可以对人说“节日快乐”吗?清明快乐!听到这句话你的第一反应是默默翻白眼还是吐槽“你才快乐”?作为祭祀先人节日清明节我们可以互相说祝福吗?清明其实既是悲伤的日子,又是欢乐的日子。宋朝,清明把农历三月上已节中的春嬉等习俗收纳来,发展了郊游踏青、户外体育娱乐等活动,成为一个综合性节日。清明节的特点是把春天的勃勃生机充分表现出来,扫墓祭祖让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慰籍和支撑,踏青、荡秋干、放风筝则让人们动起来。这些东西加在一起,都是为了让我们快乐度过清明节,所以清明节快乐没问题。
在古时候很多王公大臣在逝去的先人的地方除了有一个壮观的墓,附近还有大宅在扫墓之余一大家人还会在宅子周围踏青、观光作为一个传统节日,清明节哀与乐并存,这看似难以融合的矛盾体,展现着在传统节日不断融入现代生活中,内涵也在不断延伸变化。而这其实也是一种提醒:享受美好春光,美好生活,因想到逝者,而不至浮躁放浪;在寄托哀思中,又因春光可贵,亦不至于太过沉重,更好前行……





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【老鹰讲古】 为什么把扫墓称为 “拜山”、“行青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