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长洲区倒水镇,有一村庄,叫富禄村(村小组),位于富万村(行政村)东北部。清朝年间,建村时,由六个小村庄组成,盼望生活富裕幸福,故取名“富六”村,后改为“富禄”村。有近800人,以岑、莫、聂等姓为主。种有柑橘、巴戟等经济作物。
走共同富裕的道路,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在这村子里提倡并施行了。其实,当时的富裕并不是人人都有百万千万,家家都能建起洋房大厦。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,能过上安稳一点的日子,少受因战争而来的妻离子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。况且,来到这里的,都是因为战乱而隐居到这大山深处的。他们是几大姓氏的家族搬到了这里。
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农业社会里,靠独居是很难获得成功的。要想在这里建立村庄,战胜自然灾害,就必须团结起来,组成一个比较大的团体,并在这个大的集体中共同过上好日子,这就是他们的理想。
几百年前的初衷,一直在村民中传承。几百年的和睦,使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。这里民风淳朴、人人和睦,山与山交融,为小村平添了许多灵气。
这是富禄村发展的见证,更是人们对过往生活的深深眷恋和怀念。 村民在有福同享,有难同当的相互帮助下,日子过得有滋有味,悠然自得。是的,当幸福与他人共享时,快乐会扩大几倍,当不幸有人分担时,痛苦会降到最低。
近来,交通的便利打开了与外面世界的联系,生态旅游的发展给这里带来了新的生机。
山村,在历史上远离战乱烽火的侵扰。在今天也远离了红尘的纷扰。
在悠长的历史岁月中。富禄村托起了数百年的同甘共苦,把一种精神根植在了这方土地中,滋润着一代代的村里人。
清幽故园
这里有一个古老的故园,如今,当年的主人的辉煌已经不再,却依稀能从这座建筑中一窥历史的一角。
这里的绿墙红瓦,雕梁玉砌的屋宇相映增辉,成为长洲的一颗灿烂的明珠。百年的往事如过往烟云,留下现在的清幽故园,主人把自己的身心连含羞似雪的海棠、娇艳华贵的牡丹、淡雅的紫藤、如火的木棉一同铺就在这个庭院。几十年荏苒,主人虽然辞别这里,但这里依然郁郁葱葱,群花烂漫。
雕花木门,刻格大窗,小石猴镶嵌在外墙上,雕刻着人物形像的横梁仍气势夺人,石象、八仙雕刻门墩,古朴的窗棂或镶在墙上,或悬于房顶,这里的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。一座仿古建筑,琉璃瓦背的屋顶在太阳的照耀下迸发着道道金光。似乎还想在这深山日暮的断瓦残垣里找寻到旧日荣华的记忆。
拱式大门两旁,松柏葱葱郁郁,好像是敝开绿色的怀抱欢迎人们的到来。
抬起头,看看灰砖碧瓦,看看飞檐画栋,看看楼顶上的云朵与彩霞,看看村里的万家灯火,仿佛还能看到祖先身后留下的一路豪迈。
清代及民国时期,倒水乡村民居多为泥砖瓦木结构平房,也有不少直接用黏土舂墙上盖瓦片或茅草的平房。直至20世纪70年代,农家房屋的结构仍保持传统的围墙院子式式样,即进门楼便是院子,穿过天井上檐阶入大门到厅,厅两旁是厢房,厢房外侧建附屋作厨房,一般还保留着设“三间”,即在前后厢房之间设通道达附屋,避免从厅、厢房进附屋一定要开厅门,减少在盗匪猖獗、猛兽出没年月夜间行动的危险。正厅一般设阁楼式“神楼”置香炉,作敬拜列祖列宗之神位。农民家居住房安排多遵循“左大右小、前大后小”惯例,长子夫妇住厅左侧前面房间,次子住厅左侧后面房间,三子住厅右侧前面房间等。
建房习俗
建新居是一家人多年奋斗、刻意追求,寄托梦想的大事。一般人家都郑重其事地选址、定向后,择日请道士来设坛念经旺屋地,驱除新居基地上的妖魔鬼怪,以祈新居家人世代安宁。择定的吉日良辰到,木工师傅便“兴工加码”,动手做成一对“木码”及门框、窗框备用。“立门”、“行墙”时辰到,水、木工一起进入屋地,水工4人分别到房基地4个角,同时呼祝颂语并着手砌砖,称“落四角砖”(即落定房屋四个角,为房屋锁定了方向)。
几乎在此同时,木工一边高呼“先行墙来后立门,高门大户福禄全,一举首登龙虎榜,他日名扬四海传”一边顺手竖起并校正房屋大门,并把主人准备好的筛箕、算盘、柚叶、柏枝、六旺叶和稻穗等吉祥物挂到门框上。据说借此可驱邪逐妖,为主人带来多子多福、六畜兴旺的好运。此后,在建房过程中的“过门头”(砌厅门上面第一行砖)、“上梁”(把房屋的大梁升放到屋顶)工序中还有诸多祝颂语,祝福新房主人儿孙仕途光明,前程似锦。
新屋建成,主人都会杀鸡买肉设宴与水木工师傅及帮工们同庆新居落成。待“入火”(入住)时间到,全家男女老少略作打扮,鸣放鞭炮后,主妇手捧燃烧着的柴头,男童背书包、算盘,女童拿炊具,其他人挑着谷、米或鸡、鸭,拿着被褥、家具鱼贯进入新居。烧香拜神后,全家人围在一起吃面条,以图吉利平安长长远远。待一切安顿妥当,便张罗在新居摆“入火酒”(新居宴)款待贺喜的亲朋。